2014-11-07 11:40:40
双十一快要来了,剁手党们又开始摩拳擦掌啦。近日,有消息称工商总局叫停双11折扣价。不过,京东已在网上辟谣称没有发过这样的通知。但是,工商总局约谈阿里京东等,要求加强年末电商监管。
对马云及阿里巴巴而言,有一件事情很成功,那就是在中国的电商市场上成功复制了“黑色星期五”。按照逻辑来说,美国市场正在发生的事情及背后的趋势,将是中国市场的未来状态。不过,中美市场存在很多的不同,如何来学习需要费一番心思。
“双11”何时媲美“黑色星期五”
“黑色星期五”,即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五,是美国感恩节后零售业开始促销的日子,商家一般都能顺利扭亏为盈。因为传统上商家记账红色表示亏损,黑色表示盈利,所以“黑色星期五”的“黑色”绝非不吉利的黑色,而是欢天喜地迎接盈利的“黑色”。相比“黑色星期五”,同样是购物狂欢,“双11”对许多商家而言,却意味着红色的亏损。为什么区别那么大?
首先是商家初衷不同。对欧美的正常商家,“黑色星期五”是清库存的日子,但是在“双11”,许多商家希望鱼跃龙门脱颖而出,“双11”前是大肆备货增加库存,“双11”销售稍有差池就砸在手里了。
第二个不同,则是销售策略不同。“黑色星期五”前后要持续两个多月,商品的价格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七折变成六折五折。客户热捧的商品,自然在七折的时候就卖掉了,不太受欢迎的可能要等到六折甚至五折,“时间”成为商家动态试探消费者价格的探针。而“双11”狂欢一日,商家只能猜测用户的接受价位并一次性销售,没有了动态调整的机会,销售难度自然提高。
第三个不同,是规模效应不同。商家开店,是有固定成本的,单日销售规模越大,分摊到每件商品的成本越低,所以“黑色星期五”商家可以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。而“双11”所有商家挤着一天发货,发货规模过大,反而导致快递成本陡增,由此增加了经营成本、压缩了利润。
中国零售商该从中学到什么
前瞻认为:中国零售商得接受网购造节,并要适应造节,中国线下零售商短期内难以翻演美国同行的表现,应立足于理性追赶。重视SOLOMO消费者,实施组合反击战术。中国零售商未来必须要解答的一个问题在于,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要介入多深。除了价格,最大的难题其实是中国零售商的模式问题。常年的联营制完全是基于商业地产模式构建,租金的收益是跟随GDP增长而增长的。